第四百零三章、赈灾(2/3)
黄河决堤对大虞朝是灾难性的,对他个人来说,却是大救星。
清流集团的逼宫行动,将他置于了非常危险的境地。
成功了固然权倾一方,可皇帝若是坚持不妥协,那么反击的第一目标就是他清流头子。
文斗不行,还可以换武斗。
厂卫横行的时代,他是亲身经历过的,可不像清流系中少壮派那么单纯。
逼急了永宁帝,人家重启厂卫打压异己,又不是干不出来。
清流一系看似声势浩大,可本质上还是嘴炮。
在政治规则内博弈,他们是代表天下士绅利益的最大政治团体。
一旦打破规则,他们就啥也不是。
“嗯!”
“反王确实罪大恶极,不过明正典刑,也要等抓到人之后。
当务之急,还是黄河决堤的善后工作。
诸位爱卿,可有对策?”
这一刻,永宁帝的脑子格外清晰。
相较于之前那些权力纷争,黄河决堤才是最要命的。
一场白莲教之乱,就打光了大虞朝的百年积累。
若是再来一次的话,大虞朝可没有那么多底蕴,经得起一直折腾。
“陛下,黄河决堤后,大水势必会对堤坝造成致命打击。
恳请朝廷下拨一百万两治河款,全面修复黄河河堤。”
工部尚书沈启元率先回答道。
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,前些年因为战争的缘故,朝廷减少了治河款项拨付。
经过官僚们层层克扣之后,具体到了地方上,连日常维护费用都不够。
以至于他这个工部尚书,整日都提心吊胆,唯恐哪天黄河决堤,自己沦为背锅侠。
叛军出手掘开黄河,直接替工部平了账。
现在所有的河道出问题,全部都是叛军的锅,他可以理直气壮的向朝廷要钱。
一百万两治河款只是一个开始,后续还可以根据工程进度,继续向朝廷伸手要钱。
具体要花多少钱,才能够解决这个麻烦,那就要看一众官员的节操了。
“庞爱卿,你听到了的。
这笔款子,户部必须要出!”
永宁帝不容置疑的说道。
“陛下,治河款肯定是要划拨的,不过工部需要拿出完善的预算方案来。
治河是一项大工程,如果事先没有计划,后续资金跟不上可就麻烦了。”
庞承杰想了想说道。
黄河都决堤了,花血本治理是必须的。
不然这样的水患,隔三差五来一次,谁都受不了。
可具体怎么治理,还是有说法的。
以他对工部的了解,遇上这种大工程,少不了扒下一层油。
不设限制的话,别说是一百万两,就算一千万治河款,都不一定够他们挥霍。
“沈爱卿,该你说话了。”
永宁帝点了点头说道。
户部给出的理由充分,要治理黄河总得有个预算,不能说多少就是多少。
做了这么多年皇帝,对官员的节操,他同样不放心。
“陛下,请放心。
详细的预算计划,工部会尽快拿出来。”
沈启元当即保证道。
做预算难不倒他们,工部那帮官僚,在这方面也是经验丰富。
先按照正常的方案做,先把款子拿到手再说。
后续不够用了,那就夸大施工难度,搞增项支出。
治河不同于其他工程,项目一旦烂了尾,前面的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。
黄河每次自然决堤,都是挑薄弱点爆发。
治河议题结束,大殿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。
相比治理黄河,接下来的难民安置,才是最大难题。
数百万人流离失所,搁在任何封建王朝,都是要命的大事。
赈灾,不是简单的朝廷拨款,就能够解决问题。
大冷的冬天,灾民不光要吃饭,还需要考虑取暖问题。
稍有不慎,就会引发民变。
这种苦差事,落在谁头上,就算谁倒霉。
“赈灾之事,诸位爱卿可有想法?”
永宁帝开口打破了沉默。
赈灾之事,宜早不宜迟。
拖的时间越长,越容易发生意外。
一旦地方上揭竿而起,再想出手赈灾就晚了。
“陛下,从地形上来看,这次黄河决堤受损最严重的是河南。
下游的南直隶,多半也会遭殃。
山东的部分地区,也有可能被波及到。
所以本次赈济的重点,应该放在河南。
至于南直隶和山东灾情相对较轻,可以让地方衙门,自行想办法安置灾民。
考虑到大量百姓流离失所,我们至少要准备三十万顶帐篷、一百五十万件棉袄、六百万石粮食。
大灾之后,必有大疫,还需要准备大量治疗瘟疫的药材。
随着一串数字,从徐文岳口中报出,群臣都傻了眼。
如此多的物资,朝廷一时半会儿,根本拿不出来。
不过众人却没有立即反驳,因为现在这种时节,御寒和充饥同样是刚需品。
黄河决堤淹没的地区,全部都是人口密集区,波及的人口绝对不止一百五十万。
等到朝廷的赈灾物资抵达,大自然已经完成了一波优胜劣汰。
“阁老,别说三十万顶帐篷、一百五十万件棉袄,就算其中的十分之一,朝廷也很难一下子拿出来。
京中的大库,全部空空如也,各地的府库也早就被消耗一空。
就算户部能拨款向民间采购,短时间内也买不到这么多商品。
受灾情影响,河南今年的秋粮,根本不用指望。
少了这笔进项,要供应京师和九边,秋粮是不能动了。
赈灾粮只能从南直隶和湖广想办法。
一次性采购这么多,刚刚降下来的粮价,恐怕又会很快涨起来。
户部顶多拿出四百万两,用以采购粮食赈灾。
至于帐篷、棉袄、药材、灾后重建所需各种物资,暂时顾不了那么多。
反正就算户部给了拨款,也没地方去采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