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一章、案卷的艺术(2/3)
“你们…有辱斯文!”
曹广源强忍着疼痛,怒骂了一句。
被捕的一众士绅中,就数他最倒霉。
现在憋了一肚子的火,许多脏话到了嘴边,他又强行咽了回去。
君子不立于危墙。
自报家门无效后,在他看来,眼前这就是一群没见识的兵痞。
遇上这些人,无论怎么理论,都是自讨苦吃。
最佳选择是和他们上司沟通,那些高层将领,绝对不敢如此对他们。
内心深处,他都想好了报复手段。
哪怕被查封的钱货没拿回来,他也把这些没见识的兵痞碎尸万段。
京师。
南京沦陷带来的政治余波,依旧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帝国。
“辽东镇送来的战报,大家都看过了。
诸位爱卿,作何感想啊?”
永宁帝冷漠的问道。
如果不是事情发生了,他做梦也想不到,下面的人敢如此糊弄他。
就在两天前,辽东镇捣鼓了一起大捷。
战报上斩获北虏上千,兵部派人核验首级,结果一个真虏都没找到。
赤裸裸的杀良冒功,连一点掩饰都没有,无疑在挑战皇权。
“陛下,此事需要从长计议。
北虏大军,虽然有撤离的迹象,可终归还没有离开帝国境内。
辽东镇有千般不是,他们依旧守护住了辽东防线。
这次草原联军入寇,主要是宣大防线出了问题。
接下来朝廷在军事上的主要工作,是尽快重建宣大防线。
至于辽东一线,暂时维持现状吧!
等朝廷处理完其他地区的麻烦,再回头考虑这个问题。”
首辅万俊辉率先开口道。
内心深处,他看辽东镇同样不爽。
如果可能的话,他恨不得将辽东都师钟景明碎尸万段。
这货的瞎折腾,硬生生给朝廷缔造了一大藩镇。
处理起来棘手,并不代表没法处理。
辽东镇棘手,那是辽东将门抱团。
只要瓦解这个团体,现在的困境,很快就能够迎刃而解。
干别的事情,他或许不行,但挑起内部矛盾他擅长。
天下一旦太平下来,要不了三年时间,他就能肢解辽东镇。
“如此轻易的放过他们,朝廷威严何在?
倘若不杀鸡儆猴,往后将会有更多的军队跟着学样。
或许其他军镇实力不及辽东镇,但不等于他们就无法拿捏朝廷。
一旦有人跟风,局势很快就会失控。
尤其是朝廷给地方总督巡抚放权后,更要警惕藩镇做大!”
景国良当即反对道。
大虞朝军事团体有很多,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派。
一派是勋贵系,主要以传统勋贵为主,包括地方上的世袭武将。
一派则是九边将门,主要以边疆将门为主,几乎涵盖了整个边军体系。
随着卫所制度的衰落,勋贵系的主要军事力量,集中到了京营。
面对九边将门,说话都不够硬气。
名义上双方互相制衡,实际上一直处于劣势。
全靠祖宗遗泽,才能在朝堂上压他们一筹。
不过九边将门和文官联系紧密,勋贵系只能占了名分上的优势,军费资源分配上一直处于下风。
现在情况发生变化,两广系的崛起,让勋贵系重新在地方上拥有了精锐。
加上京营的力量,拥有的军事实力,并不比九边将门差。
可勋贵系分到的军费,还不及九边将门的四分之一。
其中的大头,还被京营拿了。
地方上的勋贵武装,军费来源主要地方衙门自筹,中央财政拨款微乎其微。
矛盾早已经深埋,现在九边将门互相制衡的体系崩溃,辽东镇一家的力量几乎顶得上另外八家的总和。
一家独大也就罢了,偏偏辽东镇在政治上的表现,还不及格。
从皇帝到百官,就没几个对他们印象好的。
包括一起参与走私贸易的官员,同样看失控的辽东镇不爽。
捞钱归捞钱,不影响大家是大虞朝的“忠臣”。
养寇自重可以,但是不能让贼寇真正做大,更不能和贼寇串通一气。
从大战爆发到现在,辽东镇斩获的北虏首级,才刚刚过百。
这样的战绩,在勤王大军中,根本排不上号。
没法直接对辽东镇下手,那么削减一下他们的军费预算,总可以吧!
朝廷的钱粮一共就那么多,辽东镇少拿点儿,勋贵系就可以多分点儿。
不奢望和边军五五开,提升分配比例,还是要争取的。
“成国公的意思是有军队开始效仿了。
敢问是哪支军队,这么胆大包天?”
兵部尚书万宇轩硬着头皮开口道。
支持辽东镇,绝对非他所愿。
可现实又逼着他,必须出这个头。
对兵部来说,辽东镇骄傲不逊,还可以在后勤上拿捏一下。
勋贵系的武将,才真正不给兵部面子。
随着勋贵系的复起,许多兵部从都督府抢走的权力,现在已经回到了都督府。
看景国良的活跃程度就知道,现在人家是腰杆子硬了。
许多原本文官专属讨论的话题,勋贵们也参与了进来。
追根溯源,还是先帝任命辅政大臣,惹出来的麻烦。
其他辅政大臣,都被永宁帝搞了下去,唯独留下两位勋贵在朝堂活跃。
先帝的授权,让他们拥有插手朝中各种事务的权力。
以至于很多时候,他这个兵部尚书过得非常憋屈。
最典型的是人事任命,地方衙门递交名单,都督火速审核上报皇帝。
很多时候,永宁帝签发了任命,他这个兵部尚书才知道。
没有他们的阻拦,以至于大量的勋贵子弟,得以进入军中服役,并且迅速身居高位。
破格提拔,都成了常规操作。
“这还不明显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