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三十二章、战火起(1/2)

京师,太和殿。

“陛下,臣弹劾徐文岳,在担任云贵湖广江西四省总督期间渎职,导致九江沦陷江西局势糜烂!

“陛下,臣弹劾辽东督师鲍志勇,在任职期间贪墨军饷、任人唯亲,引发了锦州兵变。

前些日子他过寿之时,北虏还给他送上一份厚礼,疑似同北虏勾结…”

“陛下,臣弹劾舞阳侯,在担任两广福建总督期间任人唯亲,肆意…”

刚上朝,就迎来了御史们的全力输出,永宁帝是一肚子的火。

从南到北,担任督师、总督的,全部上了被弹劾名单,仿佛这些外派大员就没有一个好人。

朝堂上的百官,也跟着御史们闹腾。一会儿弹劾这个,一会儿弹劾那个,不过罪名大都是不痛不痒。

“够了!”

“按照你们的说法,他们都是污臣,朕该全部罢免掉。

那么把人罢免之后,谁能去接替他们的职务,谁能够保证比他们干的更好?”

永宁帝冷漠的质问道。

御史捕风捉影也就罢了,百官也跟着起哄,一看就是党争的惯用套路。

在搞不清楚情况的背景下,大家的第一选择就是拉人下水,把水搅的更加浑浊。

所有人都清楚,朝廷不可能一次性罢免,这么多重臣。

即便是这些人身上存在各种问题,永宁帝也对他们的表现不满,但依旧不是将他们罢官撤职的理由。

吹毛求疵,大虞朝堂上就没人了。

官场浑浊,这是历史遗留问题,不是现在能够解决的。

前线手握大军的重臣,本身就备受猜忌。他们的一举一动,都会被人政治解读。

只要在做事,就免不了犯错。任何计划都不可能完美实施,其中的瑕疵,就成了别人攻击的利剑。

如果刚登基那会儿,没准永宁帝还会较真。可是经历了这几年的皇帝生涯,他已经知道在换人之前,先要找到接替者。

没有更好的人选去填坑,那就只能让他们继续干着。只要不捅出大篓子,都是可以接受的。

“陛下。

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!

九江沦陷,江西危机,半个江南都遭受着叛军威胁。

受战争的影响,今年江南各省的赋税,基本上指望不上,朝廷财政亏空越发严重。

比财政亏空更严重的是粮食危机,湖广丢失了十之七八,倘若江南再发生意外,帝国两大粮仓就全没了。

此刻京中米价,已经暴涨到了每石1两2钱。面对暴涨的粮价,百姓是苦不堪言!”

庞承杰苦涩的说道。

他倒不是想弹劾人,只是户部现在着实亏空的厉害。一时半会儿根本变不出钱粮来,必须抓紧时间叫苦卖惨。

对解决问题来说,实际效果为零,可架不住永宁帝就吃这套。

让皇帝看到困难,才知道他在做事。倘若遇到问题,就闷头自己想办法解决,谁知道户部的苦啊!

在外界眼中,户部可是天下一等一的肥衙门。

别的不说,光各种经费划拨过程中产生的漂没,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

每年征收的赋税,同样是捞钱的好机会。粮食布匹质量是否合格,白银的成色问题,都是户部官员说了算。

各省想要过关,少不了花钱打点。

同下面的衙门一样,入库的税款,从来都是只能多不能少,美其名曰“火耗”。

典型的富官穷衙门。

户部上下的弊病,庞承杰这位尚书自然是一清二楚。不过知道归知道,他却无力进行改变。

一旦掀开盖子,那就站在了官僚集团的对立面。户部那么多的事,总需要有人去落实执行。

没有下面官员的配合,什么事都做不了。

弹劾的一众大员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徐文岳没有触及官员的利益,只是被御史们喷无能渎职。

舞阳侯任命李牧担任三省联军主将,打破了压制武将的默契,就被弹劾任人唯亲、培植党羽。

这还算轻松的,前些日子弹劾的内容更狠,直接说他包藏祸心,妄图聚众谋反。

一直到九江沦陷的消息传来,江南地区的文官为了自家利益,突然转变了立场。

随着这些官员倒戈,文官集团在打压武将的立场上,也出现了短暂的分歧。

一部分文官主张,继续打压武将,绝不能给他们翻身的机会。

同样也有一部分人主张,暂时对武将进行松绑。等平息了叛乱后,再逐步收紧缰绳。

随着叛军的做大,出身中原地区的官员也感受到了威胁。“暂时松绑”的声音,在朝堂上渐渐占据上风。

毕竟,武将在规则体系内,可以通过规则进行压制,这些是他们熟悉的玩法。

白莲教叛军则不一样,人家玩的是九族消消乐。一上来就大开杀戒,根本不给大家留活路。

受此主流观念的影响,针对舞阳侯的弹劾依旧在继续,但罪名却是越来越轻。

辽东督师鲍志勇就麻烦了,前线日子进京面圣,被皇帝的真诚感动坏了,回去就严查走私贸易。

大虞现在缺粮,控制粮食外流,妥妥的利国利民。

单纯从利润上来说,粮食出口那点儿利润,肯定赶不上走私盐铁茶叶丝绸。

看似正确的操作,却不小心捅了马蜂窝。

北虏为了获取足够的粮食,强制做出规定:想要在辽东做走私贸易,就必须搭配相应的粮食和铁器。

见辽东督师打击走私,影响到了自家的利益,晋商集团一下子就怒了。

一面花重金贿赂前线的边关将领,一面发动在朝中的人脉,准备把鲍志勇搞下台。

两边双管齐下,原本名声不错的鲍志勇,一下子变得声名狼藉,各种罪名都往他的脑袋上扣。

有些话说的多了,假的也能变成真的。

刚开始的时候,永宁帝对这些弹劾只是一笑而过。可是随着弹劾的人多了,他也忍不住怀疑。

对一名君主来说,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了下去,就再也无法回到从前。

没有换人,那是找不到更好的人选。甭管鲍志勇有多少问题,最少人家把辽东守的滴水不漏,一度还发生过反击。

如果不是朝廷财力不济,没准都发起反攻了,足以证明他的能力。

不过越有能力,就越需要防备。万一真和北虏勾结,那就是天大的祸事。

“民生多艰啊!”

感慨一句之后,永宁帝没有正面回答。

缺钱的问题,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为了减少财政开销,他都向前线总督放了权,允许他们在地方上自筹军费。

早就被朝廷明令禁止的民团,现在也如同雨后春笋般,从各地冒了出来。

能给的政策都给了,下面的人依旧在不断伸手要钱。

户部的苦,永宁帝只能在心里表示理解。到了要钱的时候,还是要找户部。

“轰…”

“怎么回事,哪里在打炮?”

远方传来的炮声,把史荣轩从睡梦中惊醒。

自从离开桂林府,他就对炮声格外敏感。稍微有点儿动静,马上就会醒来。

“圣皇,炮声是从南边传过来的。奴婢已经安排人去问了,想来很快就会探明原因。”

女官的回答,没有让史荣轩满意。

不过大半夜有如此密集的炮声,就算不派人过去查看,也能够大致判断是敌人攻城了。

官军今天中午才抵达永州城外,晚上就急匆匆的发起进攻,着实令他有几分意外。

“圣国占领永州时间不长,城内很有可能藏匿着心向伪朝之人。告诉各门守将提高警惕,不能让敌人有机可趁!”

史荣轩果断下令道。

攻城的方法很多,可真正有效的套路,一共就那么几个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