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章翩翩书生剑侠客(下)(1/2)

“你的剑法,倒是有几分你父亲的影子。” 裴九一边打,一边说道,“可惜,还是差了点火候。”

萧琰没有说话,只是加快了剑招。他知道,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,必须速战速决。他突然使出 “碎影剑法” 中的绝招 “惊鸿”,剑尖幻出无数虚影,像一群飞雁般扑向裴九。

裴九没想到他会使出这招,一时竟有些手忙脚乱。萧琰抓住机会,一剑挑飞了裴九的长剑,同时身形一闪,冲出了书房。

外面的护卫围了上来,萧琰左冲右突,“碎影” 剑上下翻飞,护卫们根本近不了他的身。他一路杀到院墙下,正要翻墙,却见忠伯突然出现,手里拿着根拐杖,几下就打倒了旁边的护卫。

“公子,快走!” 忠伯喊道。

萧琰知道忠伯的身手,也不犹豫,纵身跃上墙头,回头看了一眼忠伯,只见忠伯正被护卫们围住,拐杖舞得风雨不透。

他咬咬牙,转身消失在夜色中。他知道,忠伯是故意留下断后的。

回到萧府,萧琰拿出那封信,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。父亲的字迹,他认得。原来,父亲真的是被李嵩和太平公主害死的。

“公子,” 阿竹端着热茶进来,看到他脸上的泪痕,吓了一跳,“你怎么了?”

萧琰擦了擦眼泪:“阿竹,从今日起,你就回乡下吧,这里不安全。”

阿竹摇摇头:“我不回去,我要跟着公子。”

萧琰看着他,心里一阵温暖。他知道,接下来的路,会更加凶险,但他不能退缩。为了父亲,为了那些被太平公主迫害的人,他必须走下去。

曲江诗会是长安一年一度的盛事,文人雅士齐聚曲江池畔,吟诗作赋,饮酒作乐。这日,萧琰也去了,他不是为了诗会,是为了见一个人 —— 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张九幽。张九幽是个清官,敢于直言进谏,萧琰想把李嵩克扣粮草、太平公主结党营私的证据交给她。

曲江池畔,柳树依依,百花盛开。仕女们穿着艳丽的衣裳,才子们吟着诗,一派热闹景象。萧琰四处张望,寻找张九幽的身影。

“子玉,这边!” 王承嗣笑着招手。他身边围着几个国子监的同学,苏绾也在其中,正低头看着水里的游鱼。

萧琰走过去,刚要说话,就听有人喊道:“张御史来了!”

众人纷纷回头,只见张九幽穿着一身官服,正稳步走来。她四十多岁,面容端庄,眼神锐利。

萧琰刚要上前,就见李修带着几个护卫走了过来,拦住了他的去路:“萧公子,我们家大人有请。”

“你家大人是谁?” 萧琰皱眉。

“自然是吏部尚书李大人。” 李修冷笑,“我父亲说,有要事跟你商量。”

萧琰知道,这是李嵩的调虎离山之计。他看了一眼张九幽的方向,只见一个黑衣人正悄悄靠近她。不好,是裴九!

“我没空。” 萧琰说着,就要冲过去。

李修的护卫立刻围了上来。萧琰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动手,以免打草惊蛇。他施展轻功,纵身一跃,跳过护卫的头顶,向张九幽跑去。

“抓住他!” 李修喊道。

裴九看到萧琰冲过来,眼中闪过一丝杀机。他拔出长剑,直刺张九幽的后心。

“小心!” 萧琰大喊一声,同时将手中的折扇掷了出去。折扇带着风声,打在了裴九的剑上,使他的剑招慢了半分。

张九幽听到喊声,回头一看,吓了一跳,连忙躲闪。裴九的剑刺空,插入了旁边的柳树里。

裴九拔出剑,怒视着萧琰:“又是你!”

“裴九,你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刺杀朝廷命官,好大的胆子!” 萧琰拔出 “碎影” 剑,挡在张九幽面前。

“少管闲事,否则别怪我不客气。” 裴九说着,一剑刺向萧琰。

萧琰不慌不忙,挥舞着 “碎影” 剑,与裴九斗在一处。他的剑法灵动飘逸,裴九的剑法则刚猛霸道,两人你来我往,打得难解难分。

周围的人吓得纷纷躲避,王承嗣、苏绾等人站在远处,看得心惊胆战。

“这萧公子,竟是个武林高手?” 有人惊讶道。

“没想到他文才出众,武功也这么厉害。”

萧琰与裴九斗了几十回合,渐渐占了上风。他知道,裴九的剑法虽然刚猛,但破绽不少。他看准一个机会,一剑刺向裴九的手腕。裴九连忙躲闪,却还是被剑尖划破了皮肉,鲜血直流。

裴九又惊又怒,他没想到萧琰的武功竟如此高强。他看了一眼周围的护卫,知道再打下去讨不到好,于是虚晃一招,转身就跑。

“别让他跑了!” 张九幽喊道。

萧琰没有去追,他走到张九幽面前,拱手道:“张御史,晚辈萧琰,有要事相告。”

张九幽看着他,眼中带着几分疑惑:“你是萧砚之的儿子?”

萧琰点点头:“正是。”

“我听说过你,” 张九幽说,“国子监的才子。你有什么事?”

萧琰左右看了看,压低声音:“张御史,我有李嵩克扣粮草、太平公主结党营私的证据,不知您是否愿意见证?”

张九幽眼中闪过一丝精光:“好,随我来。”

两人离开了曲江池,向御史台走去。萧琰知道,从这一刻起,他与太平公主、李嵩等人的斗争,正式开始了。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,但他知道,他必须坚持下去,为了正义,为了父亲的冤屈。

萧琰将证据交给张九幽后,本以为事情会有转机,没想到几日后,他竟被抓进了刑部大牢。罪名是 “刺杀朝廷命官未遂”,而指证他的,正是李嵩。

刑部大牢阴暗潮湿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和血腥味。萧琰被关在一间单人牢房里,手脚戴着镣铐。他知道,这是李嵩和太平公主的报复。

“公子,公子!” 牢门外传来阿竹的声音。

萧琰走到牢门口,看到阿竹手里拿着个食盒,脸上满是焦急。

“阿竹,你怎么来了?” 萧琰问道。

“我托人打点了狱卒,才进来的。” 阿竹把食盒递给他,“这是我给你做的饭菜,你快吃点。”

萧琰打开食盒,里面是他爱吃的红烧肉和米饭。他拿起筷子,刚要吃,就听牢门外传来脚步声。

“谁让你进来的?” 狱卒呵斥道。

“我…… 我是来看我家公子的。” 阿竹吓得缩了缩脖子。

“快走,别在这里碍事。” 狱卒把阿竹推了出去。

萧琰看着阿竹的背影,心里一阵感动。他知道,阿竹虽然胆小,但对他忠心耿耿。

他拿起筷子,慢慢吃着饭菜。他相信,张九幽一定会想办法救他出去的。

几天后的一个下午,牢门被打开了。走进来的不是张九幽,而是忠伯。

忠伯看起来苍老了许多,头发更白了,脸上带着几道伤痕。

“忠伯!” 萧琰激动地喊道。

忠伯走到他面前,叹了口气:“公子,委屈你了。”

“忠伯,你怎么会在这里?” 萧琰问道。

“我是来救你的。” 忠伯说,“我已经打点好了狱卒,今晚就带你出去。”

萧琰摇摇头:“忠伯,我不能走。我走了,就坐实了刺杀的罪名,父亲的冤屈就永远无法昭雪了。”

“可是……” 忠伯还想说什么。

“忠伯,你听我说,” 萧琰打断他,“张御史一定会想办法的。你出去后,把我藏在书房暗格里的那些证据交给她,让她继续查下去。”

忠伯看着他,眼中满是欣慰:“公子长大了,懂事了。好,我听你的。”

他从怀里拿出一把钥匙,递给萧琰:“这是牢房镣铐的钥匙,你自己小心。”

萧琰接过钥匙:“忠伯,你也要小心,太平公主和李嵩不会放过你的。”

忠伯点点头,转身离开了牢房。

萧琰看着忠伯的背影,心里一阵感慨。忠伯跟随父亲多年,对萧家忠心耿耿。他知道,忠伯出去后,一定会遇到危险,但他别无选择。

晚上,萧琰用钥匙打开了镣铐。他没有逃跑,而是坐在牢房里,等待着。他相信,正义或许会迟到,但绝不会缺席。

几天后,张九幽果然来了。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:李嵩被抓了。

原来,张九幽拿到萧琰交给她的证据后,立刻上奏朝廷,弹劾李嵩克扣粮草、结党营私。唐玄宗看了证据,勃然大怒,下令将李嵩抓起来,关进刑部大牢。

张九幽走进牢房,看着萧琰:“萧公子,委屈你了。我已经向皇上禀明了情况,皇上说,会为你洗刷冤屈。”

萧琰拱手道:“多谢张御史。”

“不用谢我,” 张九幽说,“这是我应该做的。倒是你,小小年纪,就有如此胆识和魄力,真是难得。”

萧琰笑了笑:“为了父亲,为了正义,我别无选择。”

几天后,萧琰被释放了。他走出刑部大牢,阳光照在他身上,暖洋洋的。阿竹、忠伯等在外面,看到他出来,都高兴得流下了眼泪。

“公子,你终于出来了!” 阿竹扑上来,抱住了他。

忠伯也走上前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样的,公子。”

萧琰看着他们,心里一阵温暖。他知道,他能出来,离不开他们的帮助,离不开张九幽的正直。

李嵩被抓后,供出了太平公主结党营私、意图谋反的罪行。唐玄宗大怒,下令彻查。太平公主知道事情败露,自杀身亡。她的党羽也被一网打尽,长安的黑白两道终于平息了。

父亲的冤屈终于昭雪了。萧琰带着父亲的灵位,回到了乡下。他没有留在长安做官,而是选择了隐居田园,教书育人。他知道,父亲最大的愿望,就是希望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

闲暇时,萧琰会拿出 “碎影” 剑,在庭院里练上几招。阳光照在剑身上,泛着冷光。他知道,他的侠客之路还没有结束,只要有人需要帮助,他就会挺身而出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