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

第二十章“莫须有”罪名正在谋划中(三)(2/2)

“我最近在京城听说,有一些奸臣勾结外敌,意图谋反。” 林清玄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“他们在暗中招兵买马,囤积粮草,眼看就要动手了。”

萧书生琰心中一惊:“竟有此事?大师为何不将此事告诉皇上?”

“我已经告诉了一些正直的官员,让他们向皇上禀报。可那些奸臣在朝中势力庞大,他们的奏折根本无法送到皇上面前。” 林清玄叹了口气,“我想来想去,只有你萧兄有能力揭穿他们的阴谋。”

萧书生琰沉默了。他知道,这件事关系重大,如果处理不好,不仅会危及自己的性命,还会给国家带来灾难。但他也知道,自己不能坐视不理。

他站起身,目光坚定地看着林清玄:“大师放心,我一定会想办法揭穿他们的阴谋,保卫国家的安全。”

萧书生琰决定重返京城,揭穿奸臣的谋反阴谋。他知道,这一去凶险万分,但他别无选择。

他告别了家人,在林清玄的护送下,悄悄来到了京城。回到京城后,他并没有声张,而是先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住了下来,暗中观察京城的局势。

经过几天的观察,萧书生琰发现,京城的气氛确实有些异常。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一些形迹可疑的人,而且官府对进出京城的人盘查得也格外严格。

他知道,奸臣们的谋反计划可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。他必须尽快找到证据,揭穿他们的阴谋。

萧书生琰想到了自己以前在京城的一些旧部,他们都是一些正直可靠的人。他决定联系他们,让他们帮忙收集证据。

他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上了旧部,旧部们听说萧书生琰回来了,都非常高兴。他们纷纷表示,愿意听从萧书生琰的指挥,为揭穿奸臣的阴谋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在旧部们的帮助下,萧书生琰很快就收集到了一些奸臣谋反的证据。他发现,这些奸臣竟然和北方的匈奴勾结,约定在秋收之后,里应外合,攻打京城。

萧书生琰得知后,心中焦急万分。他知道,时间已经不多了,他必须尽快将证据呈给皇上。

萧书生琰知道,直接将证据呈给皇上是行不通的,因为奸臣们在皇上身边安插了许多亲信。他必须想一个办法,避开这些亲信,直接见到皇上。

经过一番思索,萧书生琰决定利用皇上出宫祭祀的机会,向皇上呈递证据。

祭祀那天,萧书生琰乔装成一个百姓,混在人群中。当皇上的銮驾经过时,他猛地冲了出来,大喊道:“皇上,臣有要事禀报!”

侍卫们见状,立刻上前想要将他拿下。萧书生琰大声说道:“臣是前监察御史萧书生琰,有奸臣谋反的证据要呈给皇上!”

皇上在銮驾中听到了他的声音,心中一动。他知道萧书生琰是个正直的官员,便下令让侍卫们住手,让萧书生琰上前。

萧书生琰来到銮驾前,将自己收集到的证据呈给了皇上。皇上打开一看,脸色顿时变得铁青。他没想到,自己身边竟然有这么多奸臣,竟然敢勾结外敌,谋反叛乱。

皇上强压着心中的怒火,对萧书生琰说道:“萧爱卿,你做得很好。这件事,朕知道了。你先退下,朕自有安排。”

萧书生琰知道,皇上已经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。他向皇上行了一礼,然后悄悄离开了。

皇上回到皇宫后,立刻召集了一些心腹大臣,商议如何应对奸臣的谋反。经过一番讨论,他们决定先稳住奸臣们,然后再找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。

几天后,皇上以商议边防大事为由,召奸臣们进宫。奸臣们以为皇上没有察觉他们的阴谋,便毫无防备地来到了皇宫。

当他们走进大殿时,发现大殿内布满了禁军。他们知道,自己已经暴露了。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,禁军们一拥而上,将奸臣们全部拿下。

皇上亲自审问了这些奸臣,在确凿的证据面前,他们无从抵赖,最终都被判处了死刑。

平定了叛乱后,皇上对萧书生琰大加赞赏,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,辅佐自己处理朝政。萧书生琰推辞不过,只好接受了任命。
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萧书生琰辅佐皇上,整顿吏治,减轻赋税,发展生产,使得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昌盛。百姓们都称赞皇上是一位英明的君主,也称赞萧书生琰是一位贤明的大臣。

萧书生琰知道,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。他会继续辅佐皇上,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,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。他相信,只要君臣同心,上下协力,国家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,百姓们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。

许多年后,萧书生琰已经年老体衰,他向皇上请求辞去官职,回乡养老。皇上虽然不舍,但也知道萧书生琰已经为国家付出了太多,便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
萧书生萧琰回到家乡后,没过几年就生重病,险些云世。皇上得知消息后,悲痛万分,下令追封萧书生琰为太傅,谥号 “文正”。

萧书生琰的故事被载入了史册,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。他的清正廉明、为民请命、忠诚爱国的精神,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。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