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九章 赵德海又来挑事(二)(1/2)

萧琰道:“当然不能算了。但我们不能主动去找他,而是要让他自己露出马脚。” 他沉吟片刻,“林管家,能否借一步说话?”

两人来到书房,萧琰低声道:“晚辈有一计,或许能让赵德海自食恶果。”

林忠忙问:“什么计策?”

萧琰附在林忠耳边,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。林忠听完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点了点头:“此计甚妙!就依萧先生所言。”

当天下午,镇上就传出消息,说萧琰因为不堪忍受谣言和骚扰,决定离开林府,回老家去。

赵德海听到这个消息,得意非凡:“我就说嘛,那萧穷酸根本不经吓!走了好,走了老子就清静了!”

他的跟班道:“海哥,要不要再去送送他?给他加点料?”

赵德海笑道:“不必了。他既然识相地走了,就别赶尽杀绝了。不过,为了庆祝一下,今晚咱们去喝几杯!”

然而,赵德海不知道的是,这一切都是萧琰和林忠设下的圈套。萧琰根本没有离开,而是躲在林府的一处偏僻小院里,静观其变。

果然,当晚三更时分,一个黑影鬼鬼祟祟地潜入了林府。此人正是赵德海。他以为萧琰已经离开,林府众人放松了警惕,便想趁机偷些东西,既能捞点好处,又能嫁祸给萧琰,说他临走前盗走了林府财物。

赵德海对林府的地形不熟,摸摸索索地来到书房外,正准备撬门,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大喝:“抓贼啊!”

他吓了一跳,转身就跑,却被早已埋伏在周围的家丁团团围住。很快,他就被捆得结结实实,押到了林老爷面前。

林老爷端坐堂上,目光如炬地看着赵德海:“赵德海,你好大的胆子!竟敢潜入林府行窃!”

赵德海吓得魂飞魄散,连连求饶:“林老爷饶命!小人一时糊涂,再也不敢了!”

“一时糊涂?” 林老爷冷哼一声,“你白天在府门前挑衅,晚上又潜入府中行窃,还敢说只是一时糊涂?看来不给你点教训,你是不会悔改的!”

说罢,林老爷吩咐道:“把他送到官府去,让知县大人好好审问审问!”

赵德海这才知道自己中了圈套,哭喊着道:“是萧琰!都是萧琰算计我!林老爷,你不能信他啊!”

但此时,说什么都晚了。家丁们推推搡搡地把他押了出去。

赵德海被送到官府后,起初还想狡辩,但在人证物证面前,他不得不低头认罪。他不仅承认了潜入林府行窃的事实,还交代了之前散播谣言、在府门前挑衅等一系列恶行。

知县大人对赵德海这种无赖早已深恶痛绝,当即判了他杖责三十,发配边疆充军。

消息传到镇上,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。

萧琰的冤屈得以洗刷,林府的名声也恢复了往日的荣光。林老爷对萧琰更是赞赏有加:“萧先生,此次多亏了你运筹帷幄,才能揭穿赵德海的阴谋。老夫真是佩服啊!”

萧琰谦逊道:“林老爷过奖了。这都是晚辈应该做的。”

林婉清也特地来到书房,向萧琰道谢:“萧先生,多谢你为我洗刷冤屈。之前…… 是我误会你了。”

萧琰看着眼前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,脸颊微红,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婉清小姐不必客气。保护小姐的名节,是晚辈的本分。”

经历了这件事,萧琰在林府的地位更加稳固了。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,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,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,不辜负林府的信任和期望。

而赵德海,最终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他被发配边疆后,再也没有回来过。镇上的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个无赖,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萧琰在林府潜心苦读,学问日益精进。林老爷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,时常与他探讨经史子集,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。

然而,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。

这日,林老爷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信件,看完后,脸色变得十分凝重。

林忠见老爷神色不对,忙问道:“老爷,出什么事了?”

林老爷叹了口气:“京城的王御史来信说,朝廷打算在咱们镇上设立一个新的税卡,征收过往商税。”

林忠惊讶道:“设立税卡?这对咱们镇上的商户来说,可不是好事啊!赋税加重,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。”

林老爷道:“是啊。而且,王御史还说,负责此事的官员,是他的政敌李大人。那李大人贪婪成性,若让他来负责设立税卡,恐怕会借机盘剥百姓,到时候,咱们镇上可就遭殃了。”

萧琰恰好路过,听到了两人的对话,上前道:“林老爷,林管家,不知发生了何事?”

林老爷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萧琰。

萧琰听完,沉吟道:“设立税卡,本是朝廷的正常举措,但若是被贪官污吏利用,确实会给百姓带来灾难。不知林老爷打算如何应对?”

林老爷道:“我正为此事发愁。咱们虽是地方乡绅,但人微言轻,恐怕难以改变朝廷的决定。”

萧琰道:“林老爷不必过于忧虑。晚辈倒有一个想法,或许能阻止李大人来此。”

林老爷忙问:“什么想法?”

萧琰道:“李大人贪婪成性,必然会在设立税卡的过程中中饱私囊。咱们可以搜集他贪赃枉法的证据,呈报给朝廷,弹劾他。只要朝廷查明真相,必然会撤换他,另派清廉的官员来负责此事。”

林老爷眼前一亮:“这倒是个好主意!但李大人远在京城,咱们如何搜集他的证据?”

萧琰道:“晚辈听说,李大人有个表弟,在咱们邻近的县城做县令,名叫张县令。这张县令跟他表哥一样,也是个贪官。咱们可以从张县令入手,搜集他贪赃枉法的证据,然后顺藤摸瓜,找到李大人的罪证。”

林老爷点头道:“好!就依萧先生所言!此事就交给你去办,需要什么人手和财物,尽管开口。”

萧琰拱手道:“请林老爷放心,晚辈定当尽力而为。”

于是,萧琰开始着手调查张县令的罪证。他知道,这绝非易事,但为了镇上的百姓,他必须全力以赴。

萧琰首先想到的是,要找到一个了解张县令底细的人。他听说,邻近县城有个老秀才,曾在县衙做过文书,因看不惯张县令的所作所为,愤然辞职。萧琰决定去拜访这位老秀才。

这日,萧琰换上一身普通的衣服,带着一些礼物,来到了邻近的县城。他几经打听,终于找到了老秀才的家。

老秀才的家很简陋,只有两间破旧的茅草屋。萧琰上前敲门,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打开了门。

“请问,您是王秀才吗?” 萧琰拱手道。

老者打量了萧琰一番,道:“正是在下。不知先生找在下何事?”

萧琰道:“晚辈萧琰,久闻老先生高义,特来拜访。” 他把带来的礼物递了过去。

王秀才摆摆手,道:“先生不必多礼,请进屋说话。”

两人进屋坐下,萧琰开门见山地道:“老先生,晚辈此次前来,是想向您打听一些关于张县令的事情。”

王秀才闻言,脸色微变:“张县令?先生打听他做什么?”

萧琰道:“晚辈听说,张县令贪赃枉法,欺压百姓,晚辈想搜集他的罪证,弹劾他,为民除害。”

王秀才沉默了片刻,道:“张县令确实不是个好官。他上任以来,横征暴敛,搜刮民脂民膏,百姓们苦不堪言。但他势力庞大,又有京城的李大人撑腰,想要弹劾他,谈何容易啊!”

萧琰道:“晚辈知道此事不易,但为了百姓,晚辈愿意一试。还请老先生能指点一二。”

王秀才看着萧琰,眼中露出一丝敬佩:“先生有此志向,实在难得。好吧,老夫就告诉你一些我知道的事情。”

接下来,王秀才向萧琰讲述了张县令的种种恶行:他如何虚报灾情,骗取朝廷赈灾款;如何收受贿赂,为罪犯开脱罪责;如何强占百姓土地,建造豪宅……

萧琰一边听,一边认真记录,心中对张县令的愤怒越来越强烈。

最后,王秀才道:“张县令有个账本,记录了他收受贿赂的明细。这个账本是他的命根子,从不离身。如果能拿到这个账本,就能定他的罪了。”

萧琰眼前一亮:“账本?不知老先生可知这账本藏在何处?”

王秀才道:“我也不知道具体藏在何处。但我听说,张县令每晚都会把账本锁在县衙的书房里。”

萧琰道:“多谢老先生告知。晚辈告辞了。”

离开老秀才家后,萧琰陷入了沉思。要拿到张县令的账本,必须潜入县衙的书房,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。但为了能弹劾张县令,为民除害,他决定冒险一试。

几日后的一个夜晚,月黑风高,正是行动的好时机。

萧琰换上一身夜行衣,悄悄潜入了邻近县城的县衙。县衙的守卫虽然严密,但萧琰凭借着灵活的身手和过人的智慧,避开了巡逻的衙役,顺利地来到了书房外。

书房的门是锁着的。萧琰从怀里掏出一根细铁丝,小心翼翼地摆弄着锁孔。没过多久,只听 “咔哒” 一声,锁开了。

萧琰轻轻推开门,闪身进入书房。书房里很暗,只有窗外透进来的一丝月光。他借着月光,在书房里仔细搜索起来。

书架上摆满了书籍,桌子上堆放着一些公文。萧琰翻来翻去,却始终没有找到王秀才所说的账本。

就在他有些焦急的时候,忽然发现桌子底下有一个暗格。他心中一动,忙蹲下身,打开暗格,里面果然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盒。

萧琰打开木盒,里面果然是一本账本。他拿起账本,借着月光翻看了几页,上面详细记录了张县令收受贿赂的时间、金额和行贿人的姓名,证据确凿。

萧琰心中一喜,正准备把账本藏起来,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了脚步声。他知道,一定是有人来了。他忙把账本藏在怀里,然后迅速躲到了书架后面。

很快,一个肥胖的身影走进了书房,正是张县令。他手里拿着一盏灯笼,在书房里看了看,没有发现异常,便走到桌子前,打开暗格,发现木盒不见了,顿时大惊失色:“不好!账本不见了!”

他连忙呼喊衙役:“快来人啊!有贼!我的账本被偷了!”

衙役们听到呼喊,纷纷冲进书房。

“大人,怎么了?”

“我的账本被偷了!快,给我搜!一定要把贼给我找出来!” 张县令气急败坏地喊道。

衙役们在书房里四处搜查起来。萧琰躲在书架后面,屏住呼吸,心脏怦怦直跳。他知道,一旦被发现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就在衙役们快要搜到书架后面的时候,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。

“不好了!大人,监狱里的犯人越狱了!”

张县令闻言,大惊道:“什么?犯人越狱了?快,快去追!”

衙役们也顾不上搜查书房了,纷纷跟着张县令跑了出去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