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二百四十四章:转攻(6k)(2/3)

陈望也注意到了孙传庭的眼神,但是却没有抬起头,只是眼观鼻,鼻观心,仍然站在原地。

贾庄一战的结果就此扭转,卢象升没有如同历史上一般命陨贾庄,也让之后的发展不可能再如同历史一样。

现在陈望的心里也没有底,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,不再如同以往有迹可循。

陈望的心很乱,交错杂乱,就像是一团乱麻一般。

原来的计划,只是作为勤王军中的一支跟着孙传庭在北地转上一圈,试验一下新式的火炮,还有海誓铳的威力,看能否和清军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少,自身还有多少的不足。

但是眼下所发生的一切,都已经是完全脱离了他原本的计划。

当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……

“建奴调动兵马多时,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发动进攻。”

昨日贾庄战事结束之后,建奴便一直是处于偃旗息鼓的状态,甚至连骚扰的部队都没有派来一支,而是收拢防御。

孙传庭沉吟了片刻,他的心中的想法很多,但是却都没有办法确定,干脆将问题抛给了曹文诏。

“文诏,你觉得,建奴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?”

陈望抬起了头,转头也看向了曹文诏,孙传庭的这个问题,他也再想。

历史上戊寅之变后,清军在贾庄击败了宣大军后,短暂的休整后便立即乘胜追击,一鼓作气下攻入广平、大名两府,然后挥师向东,转而进入山东省内,大肆的进行劫掠。

但是如今贾庄之战,清军并没有完成他们的战略意图,之后清军会如何行动,信息太少,根本无从推断。

“建奴如今不断调动兵马往西,西面正是顺德府的府城,他们会打顺德府的府城吗?”

曹文诏听到孙传庭的问题,并没有急着回答,而是思索了片刻,而后才说道。

“末将记得,宣镇的刘世爵、李有功两部都在顺德府的府城内驻防。”

“纵观建奴数次入寇,每逢坚城或是守军充足之城,若无攻城巨炮可以破墙,都一概是弃而不攻,建奴往西进军,应当也不会进攻顺德府府城。”

“而且……”

曹文诏停顿了些许的时间,而后皱眉道。

“贾庄一战,胜负未分,宣府、大同、山西三镇军卒顽强敢战,因此贾庄伤亡惨重,恐怕建奴军中的伤亡也不小。”

“诚如卢督师所说,建奴人口稀少,丁口不过数十万,战兵不过数万,军中真夷少从者多,蒙古、降丁心思各异,外强中干。”

“眼下伤亡,只怕是已经是让建奴军中伤筋动骨,建奴军中的主将,只怕也是不愿意和我军再战。”

“如果建奴真有战意,今日便是最好的进攻时机,我等一路急行军而来,兵疲将乏,正是战力最弱之时,但是建奴却没有发起进攻,足以见其心思已经不在贾庄。”

曹文诏三言两语,便已经是将清军如今的动向推测的八九不离十。

陈望原本感觉被迷雾笼罩的局势瞬间清晰了许多。

不过这也让陈望感知到了他和曹文诏之间的差距。

虽说他有这领先于这个时代的理念,和军事相关的知识,但是战阵之上的经验还是不足,战略的眼光也不足。

曹文诏看出来的这些东西,他并没有看出来。

原先在汉中府时,之所以能够每每料敌机先,也是因为知晓历史,所以提前知道大势的走向,而根据着走势而动。

就像是在山水湍流之间行船一般,知晓水流的走向,自然能够驾船如履平地。

但是若是不知晓水流的走向,那么一旦走错了道路,便是船毁人亡。

孙子兵法所说,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
这句话,无论是放到古今,还是放到中外,以及各个领域其实都很重要。

陈望微微侧目,看了一眼远方不断有兵马调动的清军大营,而后又看了一眼一片寂静的己方营地。

他在军中设立军法官,作为督导,在卫所之中也设相同的职位。

内部的没有多少的问题,很多时候只需要看呈递上来的报告便可与知晓到底下的情况,算的上是做到了知己。

但是在“知彼”一面,却是做的少之又少。

出了汉中府,其余的地方、镇府之间,朝堂之上,建奴北虏的情况,几乎是一概不知。

只能是凭借着脑海之中对于历史的先知来推测。

但是眼下,越来越多的事情被改变,越来的多事情不可预测,他正在逐渐的失去这一优势。

陈望看着正垂着头侃侃而谈,三言两语便已经是将局势分析明白的曹文诏,又看了一眼手扶着望远镜,站在在前方的孙传庭。

无论是曹文诏,还是孙传庭,都是名列于青史之上的人物。

这样的人物,是亿万人之中最为顶尖的那一批,他的心思才智远超于常人。

自己有先知的优势,都差一点没有能够度过重重的关卡。

若不是因为曹文诏的提点,不可能走到今日的这一地步。

无论是庙堂之上,还是地方府衙的那些官员,其中确实有滥竽充数之辈,也有凭着家世跻身之人。

但是更多的,却是靠着真才实学从千军万马的科考场上脱颖而出,非是才智过人之辈,怎么可能高中进士?

真将这些人当成傻子,无疑才是真正的傻子。

如今的大明之所以走到这种地步,不是因为朝中没有能人,恰恰是因为能人实在是太多了。

只不过这些能人,他们的心思不是为了国,也不是为了民。

而是为他们自己,为他们的宗族……

大明的崩溃,最根本的原因,还是因为建国初期制度的缺陷,还有土木堡造成的文武失衡。

使得大明这艘大船在开始后不久,便偏离了正确的航路。

陈望收敛了心神,压下了心中对于未知的惶恐。

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,选择了走上这条道路,很多事情就注定将要改变。

只不过是迟一点,早一点的区别罢了。

就算是失去了对于事件先知的优势,但是却可以从其他地方下手,建立新的优势。

不懂的就去学,不明白的就去问,不断的学习和进步,终有一日,未尝也不能拥有和曹文诏一样的眼光。

在知彼的方面,陈望此时心中也有了一个另外的想法。

在万历援朝之役中,锦衣卫传递来的很多情报都使得战局对于明军有利。

而在一战、二战时期,间谍之间传递的情报很多时候甚至起到了改变战局走向的作用。

或许现在也是时候设立一个收拢了一个专门负责情报收集的部门了……

一道急促的脚步声由远至近,由下至上,打断了曹文诏的言语,也打断了陈望的思绪。

一名身穿着轻便罩甲,背负着一面湛蓝色令旗的传令兵已经是被验明了身份,登上了望台。

“经查,贾庄一战,各镇营兵伤亡情况已出,请大人过目。”

“念。”

孙传庭转过身,看着那传令兵,抬起了手。

那传令兵微微一怔,而后缓缓展开了手中的文书,应命念道。

“贾庄一战……宣府镇共有三千零四十九人,阵失五百一十二人。”

“山西镇两千九百一十三人,阵失一千二百零三人。”

“大同镇两千一百二十七人,阵失四百一十二人。”

“督标营一千六百八十人,阵失四百三十八人。”

“贾庄一战,共阵失两千五百六十五人……”

念到最后,那传令兵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。

贾庄的惨烈有目共睹,到来的时候他们都是看着贾庄的激战。

庄内血水过腕,几乎无有立足之地,举目皆是死伤的军卒。

两千五百多人阵亡,几乎是已经是达到了三成。

但是就是这样的伤亡,宣大还有山西的这些军兵还没有崩溃,军势被冲散,但是仍然还在作战。

“共斩获敌首级四百七十二级……”

后面都是斩获,首级只有四百七十二级,不过阵亡的清军自然不可能只有四百七十二人。

清军是主动撤退的,他们是进攻方,很多死去军卒遗体几乎都被他们带走了。

这四百七十二级首级是他们没有能够带走的,没有带走的都有这么多,清军的伤亡恐怕不小。

当初在真定,清军仓皇而逃,自然带走的尸体也少,所以虽然不及贾庄惨烈,但是斩获却和贾庄差不多。
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