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一百九十六章:千里转进(1/2)

李自成领兵从文县进入松潘卫内的时间,是崇祯十年的十月上旬。

仅仅过去了一个半月不到,李自成已是兵临成都城下,扬兵于城池北郊。

李自成一路南下势如破竹,四川巡抚王维章告急于朝,发公文于四方请求驰援。

川西、川南、川东三面明军土司皆是受到征召。

王维章虽然失了方寸,龟缩在成都城内不敢擅动,但是分守于四川省内的一众军将却都并非是什么庸才。

四川的奢安之乱在崇祯二年才彻底消弭,四川省内一众军将几乎都是尸山血海之中杀将而出,少有庸才酒囊。

王维章的求援文书其实第一时间送到的并非是洪承畴的手中,而是先送到了熊文灿的手中。

熊文灿,字太蒙,号心开,是四川泸州人,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。

先授贵州推官,后迁礼部主事,历郎中,出封琉球归来之后,擢山东左参政、山西按察使、山东右布政使。

崇祯元年,先任福建左布政使,时值海寇猖獗,扰掠闽粤沿海。

在任期间,熊文灿招抚了当时东南沿海的巨寇郑芝龙,同时编练水师,训练陆军,剿抚并用。

崇祯五年二月之时,熊文灿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,总督两广军务,兼巡抚广东。

次年十月,明军水师于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料罗湾,以绝对的优势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海寇刘香组成的联军。

熊文灿自此声名远播,上达天听,为人而广之。

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,举四正六隅、十面张网之策,欲要平定关内叛乱。

要想达成这一计划,必然绕不开两个人。

第一个人是身为三边总督的洪承畴,而第二个人自然则是暂代六省总理之位的王家桢。

原先的六省总理的卢象升因为崇祯九年之时清兵侵入京畿地区,带领兵马奉命勤王。

抵达北京之后,被留在了宣大,总督宣、大、山西等处地方军务,兼理粮饷,写敕与他。

卢象升原来的六省总理之任便由兵部左侍郎王家祯暂时代领。

但王家桢能力不足,不为杨嗣昌所看重,杨嗣昌认为王家桢不堪此任。

毕竟王家桢刚一接任六省总理一职,便被张献忠接连突破了数道阵线,原本大好的局势因为换帅的问题而付诸东流,局势也更加的恶化。

所以杨嗣昌在制定计划之初便没有想过要用王家桢进剿。

在这个时候,名望颇高的熊文灿正好进入了杨嗣昌的视线之中。

杨嗣昌没有多少的犹豫,在他的运作之下。

十年四月之时,熊文灿再度升官,兼任右副都御史,总理南直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广、四川军务,专事攻伐。

十月下旬之时,熊文灿便已经到达了位于安庆的行辕,而他也收到了四川巡抚王维章从成都发来的请援令。

熊文灿刚刚走马上任不久,但是对于关内流寇的情势他还是通过多方的手段了解的七七八八。

在听闻李自成已经兵临成都城下之时,熊文灿没有慌乱,而是先调来了四川省内各地的卫军和营兵分布情况和人数。

而后熊文灿雷厉风行,分川西、川南、川东三路,各立主将一员,分领兵马驰援成都,合围而去。

川西一路,自成都府西北,一路南下经汶川、过灌川赶往成都。

这一部分兵马由松潘卫内的土司,还有成都府西北部的土司与当地的营兵组成,合计有一万七千众。

川南一路,从黎州安抚司、雅州、嘉定州、眉州等州府内调集的营兵与卫军还有土司兵,合计有一万五千人。

川东一路,又各地的卫军和营兵组成,共有军兵一万一千人,从顺庆府的南充一路往西,经由遂宁往成都驰援而去。

三路兵马自东、南、西三面呈包围之势,犹如一个口袋一般向着成都罩将而去。

而在川北,洪承畴也终于是领兵穿过了巩昌府西南部的文县,进入了四川省西北部的松潘卫,沿着李自成南下四川的道路向南赶去。

陈望则是跟随着曹文诏抵达了魏县以东,会和了侯良柱、曹变蛟两营。

……

崇祯十年,十二月初三。

四川省北部、龙安府、江油北部。

随着太阳的落山,彷佛有一只巨兽张开了深渊巨口吞下了整个天地一般,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。

曾经三国之时狭窄难行的阴平道到明时已经拓宽了许多,很多地方甚至可以容纳数辆车马并行。

从江油一路向北,山势开始变得险峻了起来。

李自成在江油北部的一处临近官道的高坡之上,设下了一座临时的营地。

营地的四处都点放着篝火,除了放哨和巡逻的军兵外,大多数人都已经是进入了梦乡。

中军帐内,李自成双手放在膝盖之上,他低垂着头,眼帘微闭,坐在木椅上。

从成都一路疾驰而来,沿路几乎没有半点的停歇,李自成的体力多少有些难支。

不过相比于身体上的疲惫,李自成的精神其实要更加的糟糕。

他的心弦一直紧绷着放松不下来,万钧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。

现在的他正在做的事情犹如是在刀尖之上跳舞一般,不能有丝毫的差错。

一旦出现了任何的问题,那冰冷的刀尖就将会刺穿他的腿脚。

而后落入刀山之中,受万刀而亡,尸骨无存。

紧闭的眼帘之下,李自成的眼珠不时微微的转动着,眉头不时也皱起。

李自成并没有睡着,尚且保留着清醒的意思,只是在思索着什么事情。

他已经是有两天没有任何的睡眠。

从陕西到南直隶,再从南直隶到陕西,横掠数千里,转战七省之地,李自成早已经习惯了戎马,习惯了征战。

往昔之时,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之下,他都能够睡得着觉。

但是这一次,李自成失眠了。

一如当初刚刚揭竿而起之时一般,他的心中布满了恐惧,脑海之中充斥着皆是兵败之后将会发生的事情。

一直以来,高迎祥都站在他的身前,站在他们所有人的身前,引领着他们前行。

那个时候,他不需要去思考太多的事情,只需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即可。

但是现在……

没有人再站在他的身前。

现在是他,站在其他人的前方。

中军帐内,空空荡荡,唯有李自成一人在内。

李自成缓缓睁开了眼睛,他的眼眸之中满是疲惫。

他现在才知道,曾经高迎祥的肩膀之上到底担负着多么沉重的责任。

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,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安排会不会出现差错。

李自成抬起了头,身前低矮的桌面之上摆放着缴获而来的舆图。

几份舆图拼接在一起,凑成了更大了一副的舆图。

这几份舆图的比例大致相当,倒也不会存在多少的误差。

这份大舆图的主要构成部分,一份是成都府的舆图、一份是龙安府的舆图,最后一份则是巩昌府的舆图。

李自成的目光停留在了桌面之上的舆图上。

舆图之上用赤色笔墨绘制着不少的圆圈和战旗。

这些圆圈和战旗,每一处都代表着一支官兵。

李自成的目光落在成都府东北的门户魏县之上,他在这里留下了近七万人。

大部分的步队和饥兵都被他留在了绵州、魏县一带,据山防守,扎营保卫,为的便是保障退路的通畅。

他留下的这些军兵也做到了他们应该做到的任务——保障撤退的道路通畅。

曹文诏、侯良柱至今都没有攻破他布置下的防御阵地,两军仍在僵持之中。

李自成的目光向南移动,最后停留在了南面的成都城上。

进攻成都不过是为了吸引四川各地的兵马向着成都汇聚,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,自然是没有必要再留在成都。

他在成都留下只留下了一千多的马军,负责攻城的饥兵还有四万多人。

但是这些饥兵不过只是炮灰罢了,李自成撤退的时候都是下令悄悄的撤退,尽量不要打草惊蛇,并没有让这些饥兵知道。

留在成都的那些饥兵和只不过是用于吸引官兵注意力的弃子罢了,那些马军则是督战的部队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