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
第2314章 录像机里的世界之门(1/2)

冰雪反射的月光,透过窗户漫进职工宿舍,十几平米的房间被帘子隔成了几个区域,除了挤着两张双层床之外,还有一张用布帘子隔开的小床,高阳明侧躺着,能听见上铺两个孩子均匀的呼吸声。

妻子挨着他,后背贴着他的胳膊,两人都刻意放轻了动作,连说话都压着嗓子,生怕吵醒孩子。

“今天在所里,见着块sEA来的处理器。”高阳明的声音很轻,带着白天没散的震撼,他的眼睛中闪着某种光芒。

“还没有小孩巴掌大的东西,里面藏着三百多万个晶体管,算东西比咱们最快的样机快几十倍。”

他顿了顿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子,说道:

“还有他们的电子计算机,精致得像工艺品,咱们现在连人家的边都摸不着。”

妻子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转过身看着他,眼睛在昏暗中亮着一点光:

“真有那么厉害?比沪海的收音机还强?”

虽然她同样也是读过大学的,但是对“处理器”的概念很模糊,只知道丈夫最近总说“差距大”,可到底大到什么程度,她想象不出来。

高阳明叹了口气,声音又沉了些:

“何止是强。你知道吗?西方国家早就把人送上月球了,十几年前就送上去了。”

“这不可能吧?”

妻子的声音陡然拔高,又赶紧捂住嘴,往上铺看了眼——孩子没醒,她才松了口气,小声嘀咕,“

人怎么能上月球?那地方离着多远啊,飞过去得多久?再说了,上去了还能下来?”

在她的认知里,虽然人类去了太空,但是,月球是遥不可及的星星,怎么可能有人能踩上去。

“那时候咱们在乡下下放,消息闭塞,不知道也正常。”

高阳明的语气里带着点怅然。

“我也是回了研究所,看了些国外的资料才知道。以前总觉得咱们使劲赶,总能追上,可现在才发现,有些差距,比咱们想的大多了。”

他想起白天在实验室里看到的处理器,想起同事们沉默的表情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

宿舍里静了会儿,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婴儿的哭泣声。妻子伸手拍了拍他的手背,像是在安慰。高阳明却突然想起什么,身子往她那边凑了凑,声音压得更低,几乎贴在她耳边:

“你知道谁是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吗?”

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这我知道,二十多年前报纸上登过,是苏联的加加林啊,那时候咱们和老大哥关系还好着呢,后来加加林还来了咱们这儿访问,当时学校还组织欢迎过。”

高阳明却轻轻摇了摇头,嘴唇动了动,吐出的字又轻又清晰:

“你知道吗?不是他。”

妻子愣住了,眼睛睁得圆圆的:

“不是他?那是谁?难道还有别人比他更早上天?”

她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,心里满是疑惑,想再追问,却见高阳明往门口看了眼,又轻轻摇了摇头,眼神里带着点复杂的神色——有犹豫,有谨慎,还有点不敢多说的顾忌。

“别问了,这事…现在还不能说。”高阳明的声音压得更轻,说道:

“总之,有些事不像咱们看到的那样。以后要是有机会,或许你会知道的。”

他没再往下说,只是伸手把妻子往怀里揽了揽,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。月光从窗帘缝里透进来,在墙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,像一道没说破的秘密,静静躺在夜色里。

可是他的内心却是久久无法平静,因为在研究所他看到了很多无法接触到的东西,也了解到了很多过去不曾了解的事情。

除了西方国家科技日新月异之外,更让他惊奇是什么?

是在东南亚。

在那片并不算遥远的地方,居然冒出了一个甚至比老大哥还要富裕的地方。

而更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?

是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,绝大多数都和他有着相同的相貌,黄皮肤,黑头发,黑眼睛。

他们的血脉相通,他们的语言相通。

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。

曾几何时,报纸上曾经很多次提到过这个名字。

什么旧时代的殖民主义者啦,什么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啦,什么杀害第三世界人民的刽子手…

除此之外,就再也没有多少了解了。

可是现在呢?

所里那些从港岛甚至sEA带来的报纸,杂志,甚至还有那种可以塞进录像机里就能在电视机里播放的录像带,向他呈现出一个从来不曾了解过的世界。

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。

那里的城市,那里的科技,那里的经济。甚至还有那里的人!

想到人的时候,高阳明的脑海中不禁又一次浮现出了那个名字。

王宝贤!

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——他比加加林整整早了将近两个小时。

他是sEA人!

sEA是世界上第二个把卫星送上太空,第一个把人类送上太空,第二个实现登月。第一个建立太空空间站。第一个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。

他们发明了晶体管,他们发明了集成电路,他们…

就这样,这一夜高阳明在狭窄的小床上,虽然不能够翻来覆去,但他就那样躺在那里看着天花板,脑海中所闪动着的是他在研究所里看到的那些资料。

他甚至在那里想象着那个叫长安的地方…

次日中午,微电子研究所的食堂里人声鼎沸,铝饭盒和搪瓷缸子与勺子碰撞的脆响混着饭菜香,在拥挤的空间里弥漫。

高阳明一手拿着馒头,一手端着一碗白菜豆腐,刚找了个角落坐下,要好的同事老刘就端着餐盘凑了过来,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,眼神往四周扫了扫,压低声音问:

“明晚上有时间不?”

高阳明以为是所里要加班赶项目,扒了口饭点点头:

“有,怎么了?要加夜班?”

老刘却摆了摆手,嘴凑到他耳边,声音压得更低:

“不是加班。下午下班后,你跟我去资料室,有些‘资料片’一起看看。”

“资料片?”

高阳明愣了一下,刚想追问,老刘却冲他使了个眼色,端着餐盘转身去了别的桌——食堂里人多眼杂,有些话不方便多说。高阳明心里犯着嘀咕,却也没再多问,只想着下午下班后跟去看看究竟。

傍晚六点,下班铃声刚响,高阳明就跟着老刘往资料室走。

研究所的楼道里渐渐空了,只有零星几个加班的同事还在办公室里忙活。

资料室平时只在白天开放,此刻大门虚掩着,老刘推开门,示意高阳明赶紧进去。

穿过摆满书架的外间,里侧一个挂着“内部阅览”

牌子的小房间门也开着,高阳明一进去就愣住了——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挤了二十多个人,全是研究所的同事,有年轻的技术员,也有头发花白的老研究员,大家挤在几张木连椅上,有的甚至站在墙角,眼睛都巴巴地盯着房间中央的那台彩色电视机,脸上带着既期待又紧张的神色。

“怎么这么多人?”

高阳明心里嘀咕着,刚站定,老刘就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高阳明,赶紧坐这儿!”他指了指墙角一个空位,高阳明挤过去坐下,才发现老刘顺手把房间门反锁了,还拉上了窗帘——这阵仗,倒像是在做什么秘密的事情。

“人到齐了吧?那咱们准备放了。”

老刘走到电视机旁,旁边还摆着一台他下午特意从器材室“借”来的录像机。

高阳明记得,上个月这台录像机刚进所里时,他第一次见,曾被深深震撼过——那么一小盘黑色的录像带,居然能播放完整的画面,比电影胶片方便太多。也是通过几盘科普录像带,他才第一次直观看到西方的工厂、实验室,对那些精密的仪器有了概念。

只是今天,老刘说的“资料片”,到底是什么?

“老刘,今天看啥?”

有人忍不住小声问,语气里带着期待。

老刘笑着晃了晃手里的录像带,上面印着几个模糊的英文单词,他有些得意的说道:

“《长安日记》。”

“《长安日记》?”

高阳明心里咯噔一下,从没听过这个名字,既不像技术资料,也不像科普片。但是他下意识的意识到这或许和长安有关。

旁边的同事也互相看了看,显然都没听过。就在大家疑惑时,老刘已经把录像带插进了录像机,按下了播放键。

电视机屏幕亮了起来,先是一段模糊的片头,很快,画面里出现了长安街头的景象——宽阔的公路路,两旁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,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走在街边,有的骑着亮闪闪的摩托车,有的坐进了造型别致的小汽车里。直到这时,高阳明才反应过来——这哪里是“资料片”,分明是一部西方电影!

房间里瞬间安静下来,只有电视机里的对白和背景音乐。当画面里的公主出场时,她穿着华丽的长裙,笑容明媚的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时候,所有人都下意识地“哇”了一声,又赶紧捂住嘴,眼神里满是惊讶——他们从没见过这样鲜活又精致的女性形象,比画报上的人物生动太多。

接下来的时间里,小房间里的气氛随着剧情起伏。看到公主和记者骑着摩托车在长安街头穿梭,风扬起他们的头发时,有人忍不住低低地笑了;看到两人坐在露天咖啡馆里,面前摆着精致的甜点和咖啡,又有人轻轻叹了口气,眼神里满是羡慕。

对于在过去十几年中只看了十几部电影的他们来说,眼前的这部电影精彩程度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。
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
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