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381 章 修仙(2/2)
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“德”
。
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
道散则为气,聚则为神。
神仙既是道的化身,又是得道的楷模。
闻道有先后,德道有高低,道家言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;
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。
神仙只有对道的理解深浅之分,而没有等级地位之别,皆济世度人为宗旨。
不过修仙长生是夺造化之能的逆天举动,会受到天劫的制衡考验,飞升之路极为崎岖难行。
天劫是自然界对强横生命的一种制约,只有经历过天劫的洗礼蜕变,才能炼就神体超然物外,渡不过者则化为劫灰重归天地本源。早期的修仙者并没有这种烦恼,生命不到一定年限,天劫并不会降临。但当修仙功法不断完善,有效的修炼法门大量普及,长生变得轻而易举后,如何抵御天劫就成了莜关修仙者生死的头等大事。修炼,成为绝大部分修仙者的主要日常事务。
为了飞升天界或抗劫保命,无论正邪旁门都极为重视修炼。正道偏重内炼自身精元,旁门喜好借助自然能量,邪派流行采补夺元炼魂,各派修炼的方式途径不同,但飞升上界都需要经历各种天劫考验。浩瀚天威是检验修仙者修炼成果的试金石,即使借助法宝主动舍弃肉身“兵解”逃脱,迟早还是要重新面对考验。
道教认为修道有先后之序,成仙有高下之分,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层次之分。
早期道教经典就将神仙分为六等:一为神人,二为真人,三为仙人,四为道人,五为圣人,六为贤人。
并称:“神人主天,真人主地,仙人主风雨,道人主教化吉凶,圣人主治百姓,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,给助**之不足也。”
晋葛洪引将神仙分为三等:天仙、地仙、尸解仙。
称:“上士举形升虚,谓之天仙;中士游于名山,谓之地仙;下士先死后蜕,谓之尸解仙。”
梁陶弘景又把神仙分为七阶:玉清、上清、太极、太清、九宫、洞天、太阴。
而北周的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,将神仙分为:得鬼官道人、得地仙道人、得地真道人、得九宫道人、得太清道人、得太极道人、得上清道人、得玉清道人。
其中“得鬼官道人”
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,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,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“鬼仙”
的说法。
唐时的又将神仙分为五类,称:在人称人仙,在地称地仙,在天称天仙,在水称水仙,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。
宋张君房“三清”
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,称:“太清境有九仙,上清境有九真,玉清境有九圣,三九二十七位也。”
九仙为:上仙、高仙、太仙、玄仙、天仙、真仙、神仙、灵仙、至仙。
真、圣之号亦以上、高、太、玄、天、真、神、灵、至为次第。
这与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。
总之,关于仙品的分类方法很多,后来对其加以归纳总结,称“法有三乘,仙分五等”
,其五等仙为:天仙、神仙、地仙、人仙、鬼仙。
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础。